科研成果

作者:桃源站  更新时间:2007-05-18

“九五”以来,该站承担了国家红壤攻关、国家973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院重大等一系列研究项目,在红壤低丘岗地农业持续发展,丘陵区水分平衡与水资源管理、红壤坡地土壤碳磷积累转化、水稻耐环境胁迫育种、田鼠行为生态与农业鼠害防治及重金属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等领域均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为区域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5年来,桃源站获科研成果6项,其中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院、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创社会经济效益4亿多元。


近15年来,研究所和试验站针对我国中部亚热带丘陵区农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方面带全局性的问题,在环洞庭湖红壤丘陵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不仅创造了数十亿多元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科学积累,一批重要的科技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湖南省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励。

近年来桃源站获院、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序号 成 果 名 称 奖励类别 等级 授奖部门 时间
1 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机理及基本特性的研究 自然科学奖 2 中国科学院 1991
2 中低产田综合增产技术-农用微肥开发应用 科技进步奖 3 中国科学院 1991
3 桃源丘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 科技进步奖 2 湖南省 1992
4 农田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科技进步奖 3 中国科学院 1992
5 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 科技进步奖 3 中国科学院 1995
6 湘北丘岗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土资源动态与发展模式研究 科技进步奖 3 湖南省 1997
7 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模式研究 科技进步奖 2 中国科学院 1998
8* 稻田生态系统甲烷产生、转化及其机理 自然科学奖 1 中国科学院 1999
9 湘北红壤低丘岗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科技进步奖 3 湖南省 2000
10 湖南湘潭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科技进步奖 2 中国科学院 2001
11* 重金属污染对农田作物生长的影响 科技进步奖 1 湖南省 2001
12*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和观测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奖 2 科技部 2002
13*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奖 2 科技部 2002
*与所外单位协作成果。


湖南湘潭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湘潭市20国道沿线15个乡镇、11个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场所(占地986平方公里,计147.9万亩)的传统农业发达地区为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研究应用猪肉、稻米、竹木等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优化农业结构与资源配置,建立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模式。其主要内容是:
1.编制了示范区“农业持续高效建设规划”,把示范区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建设纳入持续高效发展轨道。
2. 研究猪肉低硝无烟与生物分子鲜化加工、高效无公害鸭饲料开发、高产田土体建设与超高产稻栽培、高效林业与水土协调技术等高新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3、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提升稻米、生猪传统产业,培育竹砧板、湘莲、蔬菜、特种养殖等新兴产业,开发出“聚宝”米、“乡里牌”腊肉、香肠、“恒盾牌”竹砧板、湘莲系列食品、早熟肉丝瓜等名牌拳头产品。
4、应用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格田化农田1050亩,推广水道生产全过程机械化1.2万亩,大型养殖场新建沼气池170m3、农户沼气池5000多个、“猪沼果粮渔”生态户4250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创办了5村3场(占地10km2)的持续高效农业综合示范样板和“规模养殖”、“粮猪鱼”、“种养加”3个村级持续高效农业模式,带动示范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1998-2000年共获经济效益11.89亿元,新增利税53064万元,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本成果针对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农田土体环境不良、林业经济生态功能差等障碍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快,在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在湘潭市及省内外得到了全面推广。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项目,主要成果人彭廷柏)。


“湘北红壤低丘岗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研究”成果简介

该项目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针对目前我国南方红壤丘岗区普遍存在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障碍因素多、农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化技术低等严重阻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的基础上,主攻水土资源保护性高效利用原理与技术,研究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优质高效发展的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探讨了农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机制,取得了重大突破:(1)研究阐明了红壤丘岗区渍水田土壤有效磷退化机制和有效氮、钾、硫、硅、铜、硼等养分变化动态,以及缺水田土土壤有机质与持水性能的关系,提出了具有巨大增产潜力的经济施磷补“素”、土壤有机质强化积累与节水保水等实用技术;(2)研究揭示了丘岗坡地与集水区不同经营模式的水、土运动规律,探明了丘岗开发的水土流失阈值及其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了土壤侵蚀模数<200t/km2?a的“土壤―水分―生物”资源利用的互利型模式:(3)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的,研究提出了粮、烟、麻、果、牧、鱼等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规模经营体系;(4)研究探明了农田种植、农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湘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2000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的13个专题中名列第一,2001年被科技部等4部委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主持完成项目,主要成果人彭廷柏等)。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该项成果通过“九五”期间对南方红黄壤地区16个省(市、区)中低产地改良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揭示了南方水土流失规律,率先提出允许水土流失阈值和生态治理模式;系统阐明了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与成因,提出了合理调控水资源及抵御旱涝灾害的对策;探明了南方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与土壤退化机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提出了南方不同类型区新型实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和粮食、饲料发展战略;建立了不同类型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完成项目,主要成果人彭廷柏)。


经济绿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简介

该项目系“九五”湖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针对传统绿肥直接经济效益低,从而导致绿肥生产面积大幅下降、影响土壤肥力提高等问题,以提高绿肥种植的直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全面开展经济绿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创新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率先界定了“经济绿肥”的科学内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绿肥引种、筛选与评价的总体方案,首次研究确定了10多个适宜湖南推广应用的经济绿肥品种及其优化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组装了11种与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套、含经济绿肥在内的生态养地型的高效复种制度,首创了湖南省经济绿肥数据库,提出了走菜肥、饲肥、粮肥、经肥兼(多)用的道路来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等观点,已推广应用83万多hm2、新增产值32亿多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成果整体居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协作完成项目,主要成果人黄道友)。


镉铅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与改良利用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针对湖南农田镉、铅污染日渐加剧这一严重问题,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在对全省镉铅污染进行专项调查基础上,定点监测60个乡镇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以及28个典型污灌区的镉铅移动状况,通过15项盆栽、小区试验和3种不同类型区污染农田的综合治理,首次揭示了全省镉铅污染呈“一线一片”分布的区域特征以及镉铅随污灌水迁移扩散而呈“倒三角”等3种形式的移动分布规律;率先确定了河沙泥等3种水稻土镉铅对水稻、玉米生长发育不同影响程度(刺激、抑制或严重减产)的浓度及其污染临界浓度;研究筛选出了碱性硅渣等6种改良剂及其优化施用技术,系统地提出了轻、中、重度污染农田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首创了湖南省镉铅污染的面积、分布、移动与改良利用数据库。在全省38个县(区市)的28.6万亩核心试验区和302万亩治理示范区推广应用3大治污模式与6项改良技术(3年累计1121万亩),通过综合治理减少重度污染农田65万亩,实现污染农田无害化高效利用311万亩,新增综合经济效益2.42亿元,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果整体居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协作完成成果,主要成果人黄道友)。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