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者:鹰潭站  更新时间:2013-01-09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孟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等共同完成的成果“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成果面向我国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的科技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的重大国家需求,通过生态要素观测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先进技术引进和改造,多源-多尺度观测数据融合技术和尺度转化技术研究,联网观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化,数据-模型协同共享信息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及其综合集成,历时10 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技术体系和数据-模型资源协同共享信息系统。

    成果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1)解决了生态系统要素观测以及区域生态信息遥感观测的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了辐射、温湿度等观测仪器,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活度测量和基于重复摄影测量的物候指数计算等新方法,获发明专利8 项,集成性地构建了我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能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和发展。(2)以地面长期监测数据整编技术、地面监测数据空间化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为核心,创新性地发展了多源-多尺度生态系统信息综合分析技术体系,开发了多尺度-多要素生态系统监测系列数据产品,为开展区域/全国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供了多尺度观测和尺度扩展技术以及原始的科学数据资源。(3)制定生态科学元数据国家标准和样地编码规范,自主建立了服务于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和生态状况评估的数据-模型协同共享信息系统,成为全球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具有特色的三大信息系统之一,实现了野外观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管理-共享-模型模拟的一体化,提升了我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水平。

    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建设与发展,其关键观测技术、信息分析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环保部和教育部的50 余个野外台站和部门网络中应用,为多个行业和区域的生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服务。项目积累和开发的科学数据支撑了国家生态功能区划和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等20 余项国家科技任务,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6 个行业科技任务,鄱阳湖流域和三江源等3 项区域性科技任务以及辽宁和江西、云南和四川等4 个省级科技任务的开展,全面支撑了我国重要区域和全国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