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调控”正式启动

作者:沙坡头  更新时间:2013-03-13

    3月10日,由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其调控”在北京启动。该项目将通过数值模拟和趋势预测构建不同生物气候带植物固沙模式,提出人工植被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文综合调控和生态系统管理对策,为防治风沙危害、构建国家生态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新荣研究员介绍,我国近1/3的国土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4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影响地区,沙尘暴频发,沙区交通、能源、工矿、国防航天基地、农田、草地遭受着风沙危害。植物固沙是防治沙害和构建风沙区生态屏障的有效途径,然而地下水下降,植被退化和固沙效果不可持续等是目前解决荒漠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调控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植物固沙是通过建植人工植被,控制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交通干线、乡镇、工矿、农田、能源基地、国防设施和其它重要工程建设的危害,防治草地沙化和促进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李新荣介绍,新启动的项目通过对典型沙区地下水-土壤水-植被-大气连续体的过程模拟,研究水分传输与转化的基本特征、土壤水承载能力、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解决沙区土壤分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在不同尺度研究固沙植被水分利用与水分平衡关系,水文过程对植被格局、动态的影响,植被演替对水文过程的反馈作用,以及固沙植被适应水分胁迫的生态策略和不同沙区固沙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阀值研究,解决固沙植被生态-水文关键过程及机理。通过建立多源数据综合平台、降水-土壤水-植物水-地下水转化的分布式模型,研究不同沙区的植物固沙模式和固沙植被的生态水文调控,解决固沙植被稳定性维持的调控对策。

    据悉,通过项目实施,课题组人员将探明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区的降水、植物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确定沙区土壤水分承载力,阐明固沙植被-土壤系统的水分传输和水分平衡的基本规律,提示水文过程对固沙植被演替的驱动和反馈机理,以及固沙植被适应水分胁迫的生态策略,界定不同沙区植物持续稳定固沙的生态-水文阀值。

    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傅伯杰、郑度、魏江春、陆大道、蒋有绪;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中科院资环局、甘肃省科技厅、中科院寒旱所的领导和科技部委派咨询专家、特邀专家和项目学术学术骨干出席了会议。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