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区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04-04

东方网8月11日消息:最近,在贺兰山脚下生活了近6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苏木牧民满达,卖掉家中全部的绒山羊,放下挥舞大半辈子的牧鞭,成为了一名禁牧区的管护员。
与老牧民满达一样,如今,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内蒙古的农牧民正迅速实现着由生态环境破坏者向保护者的角色转变,使这个自治区也真正获得了从生态重灾区到生态建设大区的新生。
据统计,自1998年至今的短短3年间,国家在内蒙古接连启动了七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已投入资金约34.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827万亩。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之多、投资治理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今年,这些项目还将再投入资金共约20.1亿元,同时还批准引进世行贷款、日元贷款、德国援助、澳大利亚援助资金等外资进行生态建设,预期将很快使生态建设速度首次超过沙化速度。
内蒙古自治区一直以其临近京津、横跨“三北”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在我国的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据格外突出地位。但过去,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限制,占全国总土地面积12.3%的内蒙古,一度陷入了“生活愈贫困,生态愈恶化”的怪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认为,西部大开发使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治理得到空前重视。目前,建设祖国北方牢固的生态防线,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的殷切希望,也是2500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心声,并成为内蒙古投身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热潮在内蒙古已经形成。如通过机制创新,仅伊克昭盟的东胜市就吸引25家民营企业、斥资500多万元治理沙地。
由于有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内蒙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一大批大型生态建设项目。如以大兴安岭林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工程;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防沙治沙和平原绿化为主的“三北”防护林三期和四期工程等,总投资100多亿元。通过这些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使内蒙古建设中国北方最重要生态屏障的步伐大大加快,预计到“十五”期末,将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到2010年,内蒙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可基本得到控制。
选稿:延华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何涛
2001年8月11日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