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洞林场红锥人工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应用示范

作者: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2022-09-01

2020年6月起,鼎湖山站人员在位于广州市东北郊的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进行红锥人工林碳汇计量与监测实验与示范。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位于广州市东北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7 ℃,年平均降水量1694 mm. 现有林地面积1622 hm2 ,生态公益林面积约为932 hm2占63%,海拔在100-538 m 之间,土壤类型为赤红壤,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该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简单,乔木以红锥为主。

在鼎湖山站人员指导下,利用鼎湖山站前期研究的理论成果,指导他们对龙眼洞林场红锥人工林进行碳汇计量与监测,促进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选取10、15、20、25、30和34年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样地,每个林龄阶段共3个20 m × 20 m样地。测量样地内乔木树种种名、胸径、树高,林下植被种名、盖度、株数等,采集改造前后的土壤、植物、凋落物样品进行分析。该示范样地研究已培养硕士生蒋芬于2021年7月顺利毕业,并在《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刊出相应研究结果。

该红锥人工林示范样地1999年建立,通过2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人工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范(综合考虑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库),对于促进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多度、丰富度及材积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分布差异较大。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树种胸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0年林龄集中分布胸径> 20 cm的树木。红锥人工林林近熟阶段(30-34年林龄)乔木株数较少,但是从林分的生产力来说,却提供了50%以上的林分蓄积。综上,不同林龄阶段的人工林经营策略需要考虑林分自然生长规律和关键树种竞争机制,使少量优质林木个体留给自然演替进程控制和调节,实现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和结构功能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该技术规范可广泛推广应用到其他碳汇林的计量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鼎湖山站人员在红锥林选点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