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05-18

 

一、主要方向:

    以国家生态站采集的和从其他渠道收集的有关我国生态系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与分析,在区域和区域以上层次对生态系统、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动态进行研究,为各级决策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的生态、资源、环境研究贡献力量。

二、主要任务:

    建立并运行用于支持CEORN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用于支持CEORN研究工作的信息系统:针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性问题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和优化管理的研究:资源、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待开发地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研究:生态系统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调控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演替关系研究: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参与国际生态和环境方面大型研究计划。 
    综合中心将在科技部和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三、重点基础研究领域:

1.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碳氮过程。以植被光合/呼吸作用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以及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碳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生态学过程。尽管不同时期其学术热点问题有所不同,但却是一个永久性的生态学前沿领域。当前该研究中心重点致力于从植被光合作用的生理化学和生态过程机理角度探讨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阐明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业等)的碳氮循环过程;评估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氮蓄积和排放量及其区域分异特征;探讨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氮蓄积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及全球变化的关系,解析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特征;探讨斑块尺度的生产力和碳氮循环模型向景观和区域尺度转换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开发估算区域尺度生产力和碳氮蓄积的生理生态学过程模型;预测环境变化条件下我国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碳氮循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替态势等科学问题.

2. 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利用。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耦联是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实现的,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过程是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价值形成的生态学基础,它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形成过程相耦联,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和环境服务功能状态,决定着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互作关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是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过程的核心和载体。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以及试验设备等方面的条件所限,进展也比较缓慢。因此,综合中心将把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水分利用作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综合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节水型生态系统的最优模型和雨养农业模式及节水农业技术,土壤水分保持和土壤盐分运动的区域水资源的调控与管理;研究不同类型地区水环境的现状,土壤水中污染物(化肥、农药、重金属等)迁移转化,大气降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的水环境问题;研究不同类型地区水分利用规律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和养分的偶合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各要素的精确测定及变化规律,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水汽流动规律,水分与盐分、养分及作物水分的关系。

3. 实验遥感技术应用与尺度转换理论。实验遥感技术与尺度转换理论是生态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利用实验遥感技术与尺度转换理论的有机结合,开发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和产量的遥感诊断与预测;运用卫星资料开展地表水状况的实验遥感评价与向中大空间尺度转换;组织有关台站采用现代涡流相关技术,开发水汽流、CO2流及其他物质输送的观测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综合中心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目前主要结合已有的科研积累,开展遥感生态信息系统的数据深度加工,生成各种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产品,即通过遥感尺度转换,地面关键参数的定标,利用多时相、多角度遥感信息的定量模型直接反演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以二层模型反演区域蒸发蒸腾和区域植被CO2通量。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网络地面观测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展现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国际先进水平。

4. 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应用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上,研究人类如何以可持续发展概念来设计生物圈可持续利用,设计世界经济秩序,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因此生态学家们积极倡导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自然环境和资源。生态系统管理学作为这一领域的应用科学,主要研究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来建立可持续生态系统,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资源的最低消耗和有效更新等科学问题。当前该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评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生态学机制,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动力学行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以及生态环境质量预警的理论与方法等科学问题。

5. 生态系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随着人口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一些脆弱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随着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外来物种的侵入将会不断增加,一些外来物种已经对我国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今后综合研究中心将从生态系统安全和保护生物学角度,研究我国受威胁生态系统的受害等级、地理分布格局,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研究和整编外来有害物种清单和危害等级,探讨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能构成的危害;研究遗传多样性保护的适宜种群规模,稀有物种及退化物种的生态学行为和进化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应答等科学问题。

6. 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人类没有干预和破坏的生态系统已经所剩无几,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础和技术研究则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今后综合研究中心将致力于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致力于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学过程和机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利用生态系统工程学的最优化思想和方法来制定自然保护区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计划与决策方案。当前重点研究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植被恢复和重建;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研究自然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工程的价值评估、投资效益和风险等科学问题。

7. 区域和全国尺度资源、生态和环境重大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主要开展区域和全国尺度上的资源、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定期发表全国重点地区和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的决策与规划提供资料和咨询。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