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
科研新闻

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与效益监测标准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2-07-17

    日前,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简称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王兵研究员、丁访军博士等编撰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与效益监测标准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全书共分八章:绪论、长期定位研究标准化国内外研究进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框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规范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的标准化。充分阐述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取比较研究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系统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化研究现状,以及构建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意义。展示了专家们根据标准化体系,结合定位观测中急需解决的标准化问题,开展了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野外系统观测方法、观测数据管理和应用五个方面的标准化研究等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生态学研究日趋复杂化,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也越来越大。为此,很多大型的生态研究网络应运而生,并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问题为目的的区域、国家以及全球性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网络,进行长时间、大空间尺度的长期定位研究。然而,尽管相关网络制定了一批野外观测方面的规范,但仍缺乏森林生态站建设、管理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更未将其上升至标准化战略的高度,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作为林业标准化体系一部分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标准化,学科专业性强,涉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诸多专业领域,是近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国际国内尚处探索阶段。长期来,由于缺乏其统一的标准体系,以致不同生态站、不同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理解和表达不统一,生态站的建设和定位观测研究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等均不一致,导致观测数据千差万别,难以比较,亦不能为国家决策部门所应用。因此构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
  为此,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挂靠我院森环森保所,以下简称森林生态网络)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森林生态站建设、观测指标、观测方法、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系列标准。通过采用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综合观测方法,积累高质量的数据。继而通过数据共享与联网观测研究,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规范森林生态站的建设与观测研究,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站建设和观测研究水平,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服务。
  森林生态网络自1992年成立以来,老一辈为其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老一辈和新一代的积极努力,自2000年始至今,制定了10项标准,10项标准已在本书封面全部体现。标准明确界定了森林生态站的基建、野外观测和实验设施以及仪器布设要求等。采用系统观测思路,以不同于以往按照单项观测要素或单一生态因子确定观测方法的传统模式,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28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统领野外观测方法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前后衔接,涵盖了94个目前野外全部观测指标。这10项标准均属首次制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生态服务功能而设立的专业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在此方面之空白,由此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方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4项标准在国际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结合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与生态站长期观测数据,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专著的出版,对于生态站网实现联网观测、比较研究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观测规范有序运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质量和成果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撰稿: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王建兰 投稿: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 赵广东)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