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支撑条件

会同杉木林站支撑条件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站   更新时间:2007-06-02

    会同杉木林站共有研究(含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成员)和管理人员39人,由5个部分的人员构成:一是生态站研究和监测的科研与技术人员,共有12人;二是生态站的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共有5人;三是该站的合作单位——会同县林业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有4人;四是实验分析和野外观测员,共有8人,其中专职实验员2人,专职资料管理员1人,专职司机1人,野外数据观测员4人。五是生态站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确定生态站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共有10人。能承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制定了野外观测、实验设备管理和野外数据观测的规章制度,分类保存了建站以来的发展规划、建设基本情况、阶段工作总结报告、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请、项目执行情况和结题报告等各种历史档案资料。此外台站还建有860平方米的工作和生活用房,包括1间计算机网络室、1间样品处理室、1间研究学习室、1间活动室和14间带有卫生间的研究人员宿舍,还有1间厨房和2间餐厅,可接纳40名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本站有18.2公顷的长期试验基地,与站址仅1河之隔,相距1km左右。研究试验地内基础设施设备完善,设置了8个面积约为2公顷的小集水区径流场综合试验区,可开展平行的对比试验研究。区内有固定样地35块,6个气象观测站,有2套Dynamix林内外自动观测系统,1座33米的碳通量观测铁塔及碳通量观测系统设备,2个22米能量气象综合观测铁塔,6座自动记录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测流堰,6套自动记录的林内穿透水、凋落物承接装置,1个ICT2000TC蒸腾测定仪,能承担完整的生物生产力、水文学过程、碳循环和养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内容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任务。根据杉木人工林的传统经营制度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8个小集水区内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试验方案:I号集水区为长期定位观测的对照试验;II、III号集水区为杉木林的代际效应试验,第1代杉木林采伐后营造不同年龄的第2代杉木林,II号集水区杉木林10年,III号集水区19年;IV、V号集水区为不同间伐强度干扰试验,IV号集水区的间伐强度为15%,V号集水区30%;VII号集水区是采伐后撂荒的自然植被恢复试验;VI号集水区为杉木林实生苗和萌芽更新的对比试验; VIII号集水区为复合集水区,研究不同集水区功能过程的整合作用和尺度演绎。2006年11月在湖南省会同县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0×20m2的亚热带次生阔叶林定位研究样地24块,总面积9600 m2,勘测并建立了样地的永久性边界,完成了对样地内乔木植物种类、林木胸径、树高、冠幅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群落组成结构及空间异质特征,为地带性植被的养分循环、水文学过程、地下生态过程定位观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在依托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有1600平方米专用化学分析室,大型仪器设备有2台原子吸收分析仪、1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2台Li-Cor 6400光合测定仪、1台植物根系分析系统、1台水质分析仪、1台植物冠层分析仪。还有森林景观及区域尺度森林功能模拟实验室,建立了1间数据资料室,完整地保存了28年连续观测的气象、水文、土壤、生物量及养分分析原始数据276万个,333株解析木资料,记录资料804本,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定位观测标准,建立了电子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水、土、气、生、养5个数据库。建立了样品室,保存5336个植物样品,1888个土壤样品,82株解析木标本。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