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动态

吉县站在中国生态系统产水量动态趋势及归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作者:吉县站   更新时间:2022-10-17


     

       水是调节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政府推动和实施一系列的气候干预/适应计划,供水变化的规模、方向、速度和区域细节充满了复杂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生态恢复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生态文明,但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研究针对实现生态文明是否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水资源供应减少这一问题的讨论。阐明我国生态系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更加深入理解该问题,以及进一步优化气候干预/适应计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吉县站魏天兴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揭示了2001年至2020年我国生态系统产水量的动态趋势,定量评估了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气候(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和净辐射)和人类活动对我国生态系统产水量变化的贡献和主导地位。研究表明,2001-2020年我国生态系统产水量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3.0 mm/yrp=0.1),分别有61.5%38.5%的地区呈增加和减少的趋势,生态系统产水量的显著增加趋势集中在松辽流域和长江流域,而其显著减少趋势集中在黄河流域、西南流域和内陆河流域;总体而言,温度对中国生态系统产水量变化的负向贡献最大(-23.0%),而净初级生产力和净辐射对其的正向贡献最大(14.9%14.8%);气候变化(面积占比43.6%)是中国生态系统产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植被变化(23.8%)和人类活动(21.5%)。研究结果强调,气候驱动的生态系统产水量变化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可能会加剧中国水资源分配的区域差异。未来植被驱动的气候干预计划和生态恢复应该更加谨慎地实施,必须考虑区域适应性,以避免进一步恶化的水资源匮乏现状。

1 2001-2020年中国生态系统产水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2 九大流域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产水动态的区域平均贡献度



生态系统产水量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分布及其面积占比


       本研究成果以“Dynamics and attributions of ecosystem water yield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0”为题,于2022年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期刊上发表,吉县站学生李亦然为第一作者,北京林业大学魏天兴教授和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牛勇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作者:李亦然,魏天兴    审稿:张会兰     编辑:汪海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9373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