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动态

中广网:中央媒体走进滨州渤海粮仓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站   更新时间:2014-05-10

      央广网山东滨州5月9日消息(记者黄光辉)由中科院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今天走进滨州渤海粮仓。“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中国科学院在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禹城实验站站长欧阳竹介绍说,中科院引进开发的微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土壤改良材料,采用ETS微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土壤改良菌剂,当年可以快速改良盐碱地耕层,重点是解决耕作层土壤结构的快速改良,我们通过一年的试验,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两个生长季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并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开发形成了以微生物肥料和土壤改良微生物菌剂施用为核心的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模式。欧阳竹站长说,在滨海区域要获得粮食高产,首先是做好适合气候条件的小麦、玉米品种搭配,同时使用土壤改良的微生物材料,争取更多的作物生长时间。因此,我们开发了适合该地区的几项农用机具,可以和形成的配套技术形成农艺农机配套技术。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玉米集中优势主产区,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位于沿黄河两岸具有灌溉条件的环渤海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后备耕地资源和中低田面积大,具有较大的粮食生产增产潜力。滨州市科技局局长纪思彬说,要让盐碱荒地能种粮食,首先必须改良土壤。山东过去治理盐碱地,主要借鉴荷兰治理低洼地的经验,在地下1.5米埋设暗管排盐,这种方法成本高、见效慢。在去年小麦播种前,山东示范区采用了中科院李振声院士技术团队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种植模式调整技术体系”,维持作物生育,使盐碱地变成可耕地,有效地改良了土壤品质,配合生物菌肥的作用,为在盐碱地上种植粮食作物打下了基础。

中科院禹城站站长欧阳竹(右)在接受记者郭雨齐采访 (摄影记者黄光辉)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