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综合新闻

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

作者:鹰潭站   更新时间:2022-11-29

      日前,江西省晚稻已基本收割完毕,在极端旱情影响下,各地多渠道、多举措做好抗旱工作,实现晚稻丰收;赣南脐橙也进入了采摘期,黄橙橙果子挂满枝头。近年来,江西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靠科技力量在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丰产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示范区水稻收割现场(江西瑞昌市)

江西省作为革命老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江南丘陵区,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和脐橙、蜜柚等亚热带经济林果重要产区,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果园达630万亩。但是江西省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红壤旱地和稻田酸化加剧,水土流失导致丘陵果园红壤退化,优质稻米和脐橙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耕地质量提升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是巩固老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老区乡村振兴,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总目标,江西省在实施“藏粮于地”、“乡村振兴”战略中亟需突破缺乏耕地质量全要素监测平台、缺乏耕地质量持续快速提升技术、缺乏低碳高效生态绿色生产模式等卡脖子问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农业农村部绿肥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孙波,联合江西农大赵小敏、江西农技推广中心邵华、江西省红壤所李大明多个省内优势科研团队,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绿肥产业体系等项目支持,组建研发团队,开展多年联合攻关,依托中科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搭建了耕地质量监测和治理决策综合观测场地系统,构建了 “天空地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网”,建立了江西省域“国家-省-县”三级监测平台,实现耕地肥力指标全要素监测,提出耕地质量建设关键指标和培育方向。
      围绕红壤控酸、抗蚀、培肥关键技术难点,项目团队在化肥减施源头控酸、碱性改良剂精准降酸、绿肥种植长效控酸基础上,以土壤“养分库容扩增-团聚体功能保护”为目标,优化集成生态间作、秸秆激发式还田、豆科绿肥间作、冬季绿肥轮作等技术,构建了旱地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以“有机质积累平衡-稻田产能提升”为目标,优化集成“秸秆-猪粪-绿肥”周年协同培肥技术,构建了稻田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近三年,各类模式累计示范推广4500万亩以上,增产160万吨以上,新增经济效益24亿元,与项目实施前相比较,全省耕地质量提升速率提高5倍以上。以该技术模式为核心的项目成果“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获得2021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此外,研发团队积极参与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的农业绿色发展省级先行县创建行动,针对赣南脐橙新品种“龙回红脐橙”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果园水土流失严重、杂草控制难等问题,主动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俊萍果业有限公司对接,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下,开展研发示范工作,明确脐橙园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筛选适宜行间种植的绿肥品种,并优化配套水、肥、耕管理措施,研发集成脐橙园“绿肥+”健康土壤培育与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可使种植企业减少化肥农药投入5%以上,增产10%以上,减少地表径流30%以上,促进了新品种的优质高产,企业增收90余万元,增效100余万元,实现脐橙种植保土、保肥、提质、增效,助力龙回红脐橙绿色高值品牌建设。
      “十四五”以来,项目团队依靠前期深厚工作基础和丰富研究成果,承接“江南坡耕地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坡耕地红黄壤减障提质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继续开展耕地红壤退化阻控、生态改良与产能提升研究与应用,为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刘明 王晓玥)

文章转自:农民日报江西新闻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