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网络介绍

鼎湖山站2021年科普活动总结

作者:鼎湖山站   更新时间:2022-09-01

遵循台站“监测、研究、示范、服务”的宗旨,鼎湖山站充分利用强大的科研实力、实验平台和设施、成果,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也不断推进科普教育示范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

每年单位新生、新职工入园教育必去鼎湖山参观,每年我园举办的大学生夏令营也是必经之地。很多我园举办、承办的会议在鼎湖山召开,或者参会人员专程到站参观考察,每年均有近10所高等院校到鼎湖山开展实习。我站还与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大学等签订各种协议,成为实习基地、高校硕士生校外指导教师或中学校外辅导员等,指导大中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参加竞赛,并组织参观实验基地、教学实习等。

鼎湖山站充分发挥我站位于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提供科研成果,全力支持保护区进行各项科普工作,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2021年新冠疫情常态化,线上、线下科普活动正常进行。鼎湖山站协同社会各方,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这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鞭策。

2021年,刘菊秀站长带头参加我园第48期“琪林科学讲坛”,为公众带来科普讲座“全球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博士生叶舒参与优秀科普读物《一分钟扯碳》的编辑出版与各类宣传,积极参加鼎湖山保护区主办的科普直播,持续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工作。我站还积极为保护区提供各种科研成果作为布置展览室、宣传展板、科普宣传教育资料,为设计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和开发自然教育体验及探索做出贡献。以下为一些详细介绍和简讯:

刘菊秀科普讲座--全球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多因素的全球变化大格局下,地球上的植物们也在经历着巨变。哪些因素导致了它们的变化?全球变暖、大气污染、降水格局的改变……我们人类,又能够做些什么,来保护它们呢?2021年10月31日下午,第48期“琪林科学讲坛”邀请了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组长刘菊秀博士,来为我们讲解全球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刘菊秀博士先向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全球变化,它包括气候变暖、大气污染、降水格局改变、酸雨及氮沉降等。各种变化对植物有多种复杂的影响,或正面,但多为负面。

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的生产力。气候变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溶胶的形成,土地利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近几年来,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日益频繁,极端高温肆虐全球,全球植物也经历着变化。早前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提高了植物生产力,但这个生产力的提高的增速在近年逐渐放缓。北半球生产力增加,南半球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植物生产力下降。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业及园林植物也有着复杂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不同纬度的植物种类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入侵的外来物种增多,疾病传播率在增加,干旱和虫害增加。  

大气污染物则会对地表的植物产生破坏。例如氟氯烃类物质使大气平流层产生臭氧层空洞,增加了紫外线对植物的伤害,破坏植物DNA。而大气对流层自身产生了臭氧的污染,使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降雨格局改变对植物有着多种类的影响。干旱导致大面积的农作物缺水死亡,洪涝对植物产生了湿害和涝害。随着全球层面下的降水格局改变,植物群落和植被分布地理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酸雨和氮沉降也在对地球上的植物造成伤害。酸雨造成了植物死亡,影响着果蔬品质,而氮沉降引起了植物对氮元素的大量吸收,造成植物营养元素失调,降低植物的抗逆性,导致植物多样性丧失。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也会造成诸多不便和灾害。刘菊秀博士倡议,为应对全球变化,我们政府,企业及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而我国在诸多方面彰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例如长达4000多公里的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沙漠变为了森林和良田。而我们作为地球公民,也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

在讲座结束后,在座的听众踊跃发言提问,和刘菊秀博士探讨了碳中和话题,讨论了大众热衷的公益事业“蚂蚁森林”,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对广州园林行道树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刚刚在昆明结束,习总书记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而我们听众通过这次讲座中,也加深了对全球变化的理解,人类无法独善其身,保护植物,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鼎湖山站参与的低碳科普作品集《一分钟扯碳》出版发行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管理和碳汇效益评估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低碳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全球和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了解其背后的科学问题、基本理念、计量方法甚至技术细节,才能使我们在这一轮低碳发展浪潮中自我迭代升级。然而,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是二十世纪后期才诞生的新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于非专业领域的公众有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2021年6月,由鼎湖山站博士生叶舒(笔名小叶,导师闫俊华)参与创作的低碳科普读物《一分钟扯碳》,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7月在省部级“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中荣获“出版融合·匠心服务奖”。 

“一分钟扯碳”系列漫画把“让天下没有难懂的低碳科学”作为奋斗目标,以“有趣、有料、严谨、搞笑”的形式传播气候变化的硬核知识,让广大公众以相对轻松和愉悦的形式科学、准确地掌握碳减排、碳中和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意识到低碳、零碳和自己的息息相关,自身举手投足都和碳排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做好准备,提前应对碳中和世界的到来。该系列漫画,已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环境”等权威媒体连载发布。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的科普漫画即获得封面推荐,当日阅读量达30w,成为最受关注的两会条漫,并被翻译成英文在“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和海外媒体发布。系列漫画同时得到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专家的长期指导和帮助。 

本书选择自“一分钟扯碳”系列漫画创建以来的精华内容,经过重新整理和精心分类,集结出版,供广大读者系统化阅读。后续作品将在“一分钟扯碳“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人民号、抖音、B站发布,欢迎关注。相关科普知识也将不定期在鼎湖山站网站的科学普及栏目转载。 

 

图1.图书封面及二维码矩阵



鼎湖山站科普简讯:

1. 2021年4月10-21日,为了更好展示鼎湖山站近年的科研成果,服务科研交流及科普宣传,在站博士后熊鑫、张慧玲、俞梦笑及列志旸四位同学牵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以通读鼎湖山站发展历史为基础,完成了鼎湖山站成果展览室更新制作。

2. 2021年,鼎湖山站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共召开20多次学术讨论会(两周一次),累积报告约40人次,内容涵盖了全球变化、植物生理、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模型估计等生态学相关研究,会上老师和同学积极发言讨论,学术氛围浓厚,是大家的学术兴趣更加浓厚,专业知识储备显著提高,并积极鼓动博士后、学生们参与科普讲座、宣传等活动。

3. 4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地理科学专业的42名师生前来鼎湖山站开展“植物地理与生态系统”课程实习,刘世忠、李跃林和保护区范宗骥分别向师生们介绍了站的监测和研究概况以及保护区基本情况,随后带领师生们实地参观考察了鼎湖山站移位实验、氮沉降实验、树干液流实验、径流观测等监测和长期实验平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观测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还考察了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了解南亚热带森林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主要特征等,顺利完成了课程实习任务。


 

北师大珠海校区实习师生在鼎湖山站大门合影

 

参观季风林集水区


4. 2021年6月1日,我站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目前我站已为多个高等大专院校提供良好的科研科考实习条件,促进科普教育工作。

5. 2021年6月23日,鼎湖山站委托相关公司对采集的植物和土壤样品逐步进行规范化整理,统一规格装瓶、编写标签,建立数字样品库,每个样品编制二维码对应数据库。初期开始整理碳专项样品,其他样品后期陆续进行。为日后的科研科普展示服务。

6. 7月21日,19名参加我园“华植风采”夏令营且有意向报读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参加了鼎湖山站举行的宣讲活动。李跃林以站宣传片为媒介,介绍了我站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长期生态学研究平台等硬件设施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热点研究。与会学生对鼎湖山站的研究表示了极大兴趣,希望通过“推免”或统考进入鼎湖山站学习。

7. 9月28日,参与我站合作研究的华南植物园与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联合培养的“菁英班”大四本科生许天云同学喜获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该同学在李跃林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8. 10月20日,博士生叶舒(导师闫俊华),首次参加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公益课的科普直播,作报告“碳中和与我何干?”,线上400多人收听;

9. 11月3日,博士后吴婷做科普直播“叶片功能性状”,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后续将号召广大师生继续加入直播群。本直播内容均可回放,可大大扩充科普受众。

10. 最近几年,李跃林承担的《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土壤和底泥监测研究》课题为大湾区深圳湾水体治理及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维护及水鸟生态廊道环境提供科学数据。为深圳华侨城科普基地提供数据支撑。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