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网络介绍

毕华兴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把“三北”工程建成北疆绿色长城》

作者:吉县站   更新时间:2023-08-26

8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毕华兴教授的文章:《把“三北”工程建成北疆绿色长城》。

文章内容:

当前正处于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我们不能歇脚,不能松懈,仍需滚石上山、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水土保持与防沙治沙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三北防护林工程囊括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的725个县,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三北工程实施4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我国乃至全球增绿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增加到2020年的13.84%,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三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荒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当前正处于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我们不能歇脚,不能松懈,仍需滚石上山、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稳固并持续提高三北工程的效益,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水土保持与防沙治沙新奇迹。

  坚持水量平衡、以水定绿,科学造林和营林。要从三北地区干旱少雨、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较重的实际出发,努力攻克干旱、沙化土地、陡坡等困难立地造林的技术瓶颈,根据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基于林水平衡、以水定绿的原则,通过选择乡土树种和低耗水乔灌木树种及草种,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遵循适地适树适草原则,实现科学造林、科学营林、科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

  基于区域防护林主导生态功能及资源禀赋条件,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在三北工程建设区域,各地水土资源禀赋、主导生态功能各异。要在科学解析防护林结构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固碳降碳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确定区域防护林的主导生态功能,分区分类精准施策。东北西部宜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内蒙古、新疆地区宜通过人工造林、封禁、飞播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黄土高原地区需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华北北部通过造林、育林,尽快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建设以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量增质升并重,以防护林综合效益科学评价为基础,全面提升现有人工林的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林分结构决定林分功能,要通过对三北地区现有人工林功能进行定位监测和评价,科学界定低效林,厘清现有低效人工林的成因和分布格局,并结合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分析,辨析影响防护林生态功能提升的林分结构因子,对症下药。通过确定现有人工林合理林分密度,开展密度控制和调整,对现有纯林进行混交改造,科学确定营林手段和方法,全面提升现有低效人工林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依据植被演替规律,促进林分自然更新,实现低效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三北地区建设足够数量、优良质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实现三北工程建设从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向调整现有林分结构和空间优化配置的转变,实现从重视造林向重视营林的转变,实现从由黄变绿由浅绿到深绿的转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作者:毕华兴      编辑:汪海娇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