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举办第55期“天山学术论坛”
作者:阜康站 更新时间:2025-05-07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第55期“天山学术论坛”,本期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郝占庆教授。论坛由新疆生地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主任杨维康研究员主持,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会。
马克平研究员作了题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简称BEF)实验研究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森林BEF实验目前发展情况,建立在江西德兴市新岗山镇50公顷的大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样地(BEF-China),是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实验之一。通过整合BEF-China和德国温带地区的大型草地生物多样性实验(Jena experiment)多年累积的多营养级和生态系统功能数据,揭示了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多样性通过提高其它营养水平的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机制,为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郝占庆教授以“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为题,详细向大家介绍了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演化与发展,指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基础,对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揭示物种共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提供重要信息,并以研究团队2004年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建立的大型森林固定样地为例,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几个方面对样地做了概括性的介绍。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针对样地布设及开放共享、生态系统中级联效应以及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等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交流,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森林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相关平台的建设。在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主编专著/学术论文集20多部。
郝占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陕西省秦岭生态智能化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包括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cology等,出版专著3部。
马克平研究员作报告
郝占庆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