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植物遇到伏秋旱怎么办?
作者:千烟洲站 更新时间:2023-01-29
我们都知道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植物茂盛。但是你知道吗?每年7-10月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亚热带地区竟然是天气热但降水少,频繁发生伏秋旱。那么,这里的植物到底是怎么应对伏秋旱呢?它们与干旱地区植物的抗旱策略又有哪些不同呢?
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一样靠“动”来找水,但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还是练就了各式各样的“用水”高招。有的植物在干旱期为尽可能维持蒸腾和光合作用,较晚关闭气孔,导致叶片含水量和叶水势大幅下降,例如橄榄、黄连木等。但这种策略下气孔关闭得过晚,容易使溶解在茎干导管水中的空气逸出形成气泡,进而堵塞导管,给植物带来“疾病”,如叶片干枯,甚至整个植株“渴死”。
而有的植物在干旱期可以像水分正常供应时一样,保持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和叶水势,比如杨树、通麦栎等。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植物干旱时仍能保持较高叶水势,是因为它们的气孔调节策略更严格和保守,较早地关闭了气孔,通过节流的方式减小蒸腾作用和水分损失。但气孔关闭得过早也会产生副作用,降低光合固碳能力,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饿死”。
近期,科学研究发现亚热带植物应对伏秋旱更有高招。与干旱地区的植物相比,大部分亚热带植物从雨季到旱季的叶水势下降幅度小,甚至个别亚热带植物的叶水势没有季节变化。这些叶水势极其稳定的植物,通常具备强大的深层水分开源能力和高效的根系导水能力,在伏秋旱时期充分利用晴热天气和深层土壤水库,仍能保持强烈的蒸腾作用,张大气孔,进行光合固碳,避旱和生长两不误,实现“双赢”。这种“双赢”现象在亚热带地区可以实现,是因为植物在伏秋旱时期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可以在来年雨季得到充分补偿,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是可持续的。而在干旱地区,旱季深层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后,即便在来年的雨季也不会得到充分回补,甚至还会使土壤发生严重的“干燥化”现象。
自然之“道”同中有异,万物求生各有其“术”。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魅力所在。
杨风亭 付晓莉 供稿